首页 > 酒店新闻 > 公司新闻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邵宁“撕纸”讲国企改革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4:09    次浏览

近日,在首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邵宁在做国企改革主题发言时,回顾了中国国企改革的几个阶段,然后表达了他对当前国企改革的见解。在讲到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时,邵宁从讲台上拿起一张纸,并随着国企体制的变化,撕下了一块又一块,而全场听众也随着他手中的那张纸的不停变换,被他生动具体的讲述引入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之中。2003年之前:国企改革的探索和攻坚阶段回顾2003年之前的国企改革工作,邵宁认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改革当属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朱镕基总理所领导的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的三项工作,使得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一项工作是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通过改制退出了国有序列,这项改革的力度非常大,涉及上百万家国有与集体企业和大约4000万职工。邵宁将手中的一整张白纸高高举起,慢慢撕下一块说,“这项改革根本性地改变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原来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就像是我手里的这张纸,是面状布局,各个行业、大小企业都是国有性质。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退出去后,剩下的都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这是三年改革脱困对国有经济动的第一刀手术。”第二项工作是国有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如何处置困难的国有企业一直是政府的一个难题。以前有一种说法是“国有企业只能生不能死”,困难企业都是各个方面在维持着。随着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困难企业越来越多,成为政府背不动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1994—2008年期间,政策性关闭破产通过工作破掉了5010户大中型困难企业,涉及984万员工,这是中国为转向市场经济付出的代价。这项改革推进之后,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又发生了变化,原先剩下的都是大企业,大企业里有运营好的,也有运营不好的。通过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运营不好的企业通过破产退出了市场,剩下的就是运营较好的企业。第三项工作是再就业中心保持了社会稳定。在邵宁看来,撕掉手里的这张纸很容易,但是每“撕”一下都意味着大量职工下岗。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当时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安全网。建立一个完备的社会保障系统来不及,再就业中心应运而生,其主要功能是给下岗职工发基本生活费、交基本保险、再就业培训以及介绍工作,保证了当时改革背景下的社会稳定。这一组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最关键的阶段,改革根本性地改变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化解了转轨时期的结构矛盾,建立了优胜劣汰机制。没有这个时期的改革,也就没有后来国有经济相对较好的局面。同时这也是社会风险最大的阶段,破产会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即使改制职工也不愿意从国有转到非国有体制,因而对社会稳定冲击很大,是改革最惊心动魄的阶段。 2003年之后:国资委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这时候,邵宁又拿起手中的纸说,2003年前后,留下的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脉络逐渐清晰,国有困难企业破产、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都已经到了扫尾的阶段,这样,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重点的阶段。2003年前后,国有大型企业处于多头管理、无人负责、政企不分的体制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改变,国有企业改革很难往前走。党的十六大决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的就是要改变国有资产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的状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统一、三结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成立了国资委,初步实现了出资人职能一体化和集中化,使得政府层面的责任相对清晰。邵宁指出,国资委成立之后做了两个方向的工作,第一个是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体制和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二个是推动中央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具体来说,包括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明确主业制定发展战略、建立业绩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建立年薪制、加强外部监督、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等等。推动中央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方向上,进行了包括企业改制上市、董事会建设、企业重组、企业内部重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推动各层次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等。“国资委成立之后,国企改革以空前的速度、丰富的内容向前推进,实际这就是国资新体制的效应。如果是多部门共管体制,大家互相牵制什么事都做不了,因为任何一个部门有不同意见改革就没法做。”邵宁称。邵宁认为,2003年后国资委时期的改革实际上取得了两个效果。一是国有企业干好干坏完全不一样了,建立约束激励制度之后,企业做得好对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就高,经营者的薪酬就会上涨,激励效应非常明显。二是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迈出了非常大的步伐。“可以说,国资委成立十几年来所进行的改革,在体制建设、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央企业,包括全国的国有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在邵宁看来,之所以取得较大成绩的关键在于体制,“之前的三年改革脱困时期,是一套'动手术'的机制,以退为主。而国资委成立后实际上是优化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同时改变了管理体制和结构状态,最终实现了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邵宁讲完国企改革发展史后,对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重点进行了解读,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监管体制、框架、投资经营公司、高管薪酬和混合所有制等重大问题,逐一表达看法。说到最后,邵宁又拿起这张纸说,“国企改革要和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完善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最终要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作者:赵玲玲来源中国企业报发布时间:)